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读书明心见性

来源:鹰瞳世界    时间:2023-07-06 03:05:59

网上友人跟帖问了我一句:“对于自己,反对得多了或者赞成得多了,心情会怎样?”今已午月余,尚未悟得。


(资料图)

但以常心观之,夸我则喜,责我则伤。但二者偏于一方过多,就不得不怀疑起来,自己究竟是哪里值得如此褒贬? 所以,要想不迷失,必先有自见之明,然后参伍他人之意见,或稍可增减。若只随波逐流,难免心情起伏不平,辨事暧昧不清,取舍举棋不定。 自知者明,自明,然后使人昭昭,亦不受外物左右,不以其褒而倨傲,不因其贬而自弃。心情,亦会因之而平淡,赞成如春风拂面而不醉,反对似秋霜打菊而更荣。 修身如剪草,须防剪后重生,反思是拂尘,应知净后又污。闻夸赞而自警,见谴责而自改,可乎?

今夜无语,静坐一隅,手捧一卷唐宋,闲览书页,不求精读,只要能安放一颗尘心就好。

有时也曾想过乘着墨迹,去追寻那段被历史湮没的旧事。然而,打捞起的往往是内心深处的潮湿。

不得不承认,我是一个很容易被书所“困”的人,一首诗,一阕词令,一个章节,亦或某段文字,便足以打湿我的双眼。每每看到情感跌宕处,心都会被蓦地牵起,随之起伏。

仿佛我就是那细雨微风中的落寞诗人,在花坛间盛放一坛春雨,等待佳人如约而至,一起剪烛煮茗,吟风弄月,然红豆折尽,红颜如梦,在迷离处渐行渐远,徒留一身萧索;

仿佛看到前世那闺阁楼台上的痴情女子,在菱花镜前细数光阴,守候我曾经的三生三世,只求两心相同,真爱一生,然时光老去,华年不再,春去春来,寂寞花开;

仿佛那女人如烟柳画桥旁的一树繁花,在季节的门楣前倾情绽放,不求有人驻足观赏,只愿等到惜花人,将她放入眉间心上,免她一世薄凉,然红衰翠减,空留一地心殇。

邂逅一段文字,一如邂逅一段爱情,执笔,澎湃。落笔,恬静。

有时会想,我定是和文字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缘分,也许我的前世是一位诗人,一方墨研,抑或一纸素笺,不然怎会对文字一见倾心,留恋其中,不舍离去?也许,这就是文字吧,带着某种无法言喻的魅力,与参透不了的`玄机,让人甘愿沉醉其中,不能自己。

文字就像是一扇虚掩的门,等待有缘人的轻叩,倘若你懂,便会走进去,看到其中的妙趣,读到动心的词句,就像是做了一场梦。梦中可以四季更替,日月颠倒。可以全然不必在乎,身处何方,春秋几度,是荣是辱。

因为,书中的锦句名词,会让你翩然入境,时而在江南落了满身的花雨,时而又在塞外看过一场硝烟。昨日春暖花开,今朝又落红满径。这一切,所延伸出来的玄妙,像是一场碧水无涯的痴情相遇,震撼滋润着尘世中渐次苍白的灵魂。

古人称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能把书读破,看来非一日之功。

古人好读书,文化人都称为读书人。现在,我们一般不称为读书,而是说看书。现在所说的读,好像是要出声的意思,而看,就不必了。可这内涵仿佛不大一样。 看过,不一定是仔细的领会,只有大概浏览一遍的意思,因此,对内容的把握也就停留在梗概的水平上。而阅读,也就成了比浏览稍好一点的层次上了。一本书,能让我们看上三四遍而不厌的,一定是读懂了,这样的层次,可以称得上是“读”吧。所谓的读破,大家都知道不是把书损坏,而是透彻了其内涵,领悟了其深义,是在精神上,而非在文字层面上的理解,所以,读的含义要更深一些,更精一些。

现在由于媒体的发达,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,如古人般慢慢的“读”是应付不来的,所以浏览是最常用的。而读书,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扫描。仿佛是为了消除饥饿而狼吞虎咽,至于吃的东西是什么滋味,却无暇细品了。

因此,读,就成了珍贵的东西,读书更成了稀罕的习惯。不看书也可以活着,甚至书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。大家更愿意去说,古人立言,在今天实现起来是相当容易了,被人读却相当难了。

一位哲人说过,一个爱书的人,必定不致缺少一位良师益友,一个优婉精深的伴侣。不错,读书如遇知音,终成莫逆。静谧之夜,暖人心脾。困顿之际,解人心语。滞留不前,点亮希望。漂泊无依,安放性灵。此时此刻,不言其他,只愿向文字虔诚的皈依。

《神照本如开悟》

处处逢归路,头头达故乡。

本来成现事,何必待思量。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